电话:0718-846548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人才报告

翟部长在市州组织部门人才工作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来源:恩施人才网【恩才网】 时间:2014-09-29 作者:xr0718 浏览量:
同志们:
刚才,大家围绕引导人才向基层集聚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并对“万名创业人才计划”、“双聘双挂行动”的相关工程项目,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听了很受启发,我们将认真研究,在具体工作中加以吸纳采用。关于今年的工作,《全省人才工作要点》已作了安排。今天,按照部务会精神,我主要就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围绕建立以用为本的政策导向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人才向基层和一线集聚、提高基层人才“集聚度”,促进人才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这一问题,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抓住深化改革契机,探索建立推进基层一线人才集聚体制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集聚体制机制既是人才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当前我省基层一线人才发展的关键。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探索建立推进基层一线人才集聚体制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核心任务。
一要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集聚人才的关键。实施人才工作重心下移、推动人才向基层和一线集聚,是我省近年来着眼于落实科学人才观,建立服务科学发展、以用为本的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的重心所在。一方面,基层和一线强烈呼唤人才、迫切需要人才,而我省人才主要集中在武汉、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这是导致我省人才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不够、潜在科教人才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不够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顺应基层的需要,大力引导人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优化人才结构分布,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人才只有在艰苦环境的磨炼、砥砺下才能健康成长,人才到基层是人才成长发展和实现价值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满足人才的呼唤,畅通人才到基层的渠道,提高基层对人才的承载力,促进人才的科学、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基层一线引才难、用才难、留才更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没有完全打破。今年省委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实施意见,也把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党的建设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和重要机遇期,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着力点,加快推动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建立健全推进人才向基层一线聚集的体制机制。
二要找准定位和坐标,形成人才集聚体制机制比较优势。无论是世界上的人才强国,还是国内人才先进地区,无不以独特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广聚英才。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社会文化都不尽相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必须进一步聚焦发展、聚焦需求,因地制宜地引进、培养、集聚人才,形成本地人才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各地积极在全省、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配置集聚人才,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具体工作中还普遍存在着贪大求洋、急于求成等问题,引才必到清华、北大,必言博士、院士,注重多少、忽视质量,注重层次、忽视“对口”。探索建立基层一线人才集聚体制机制,首要的是科学定位,找准本地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要在综合分析本地发展现状、趋势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人才队伍现状、人才发展环境出发,科学确定本地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例如,武汉人才资源丰富、平台载体承载力强,开展人才工作就要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放眼全球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尽量到国际上抢人才;襄阳、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主要是要瞄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黄石、荆州、孝感等地要重点在省内配置和集聚人才;恩施、神农架等地,除了尽可能在省内吸引人才外,更重要的是要着力培养、留住本土人才。
三要处理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党委政府指导推动与用人主体作用发挥的关系,既要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破难事,更要善于发挥用人主体作用,用市场办法推动工作。二是处理好整体设计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既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统筹兼顾,增强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更要善于抓住“牛鼻子”,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着力破解人才发展领域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体制机制问题,通过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创新和突破,带动面上体制机制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三是处理好鼓励创新与讲究实效的关系,既要不断解放思想,敢于突破条条框框,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也要本着先易后难、讲求实效原则,循序渐进推进。
二、以政策导向为突破口,引导人才向基层和一线集聚
前面讲到,人才只有到基层一线才能健康成长,这是从人才成长规律来讲。从人才价值规律来讲,哪里环境好、哪里条件优、哪里待遇高,人才就流向哪里,人才是难以自动流向基层一线的。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如何破解?新中国建立初期,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除了政府的集中号召和组织,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知识青年感到很光荣、很有荣誉感。当前,在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加大引导、加大激励,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创新政策,让人才到基层和一线有待遇、有荣誉、有空间、有地位。
近年来,各地立足实际创新实施了一些政策,如武汉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黄金十条”,襄阳、宜昌出台的加快人才强市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等等。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缺人才,但更缺吸引、集聚、留住人才的政策,人才政策创新依然是目前全省人才工作的“短腿”,工作中存在着“重金引才”、“以官引才”、“以编引才”的“行政化”问题;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对象重叠的“碎片化”问题;照抄照搬、大同小异、相互竞争的“同质化”问题;浮在表面、含金量不高、不能真正打动人才的“浅层化”问题,等等。我们要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以政策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引导人才向基层和上产一线干事创业。
一要勇于“啃硬骨头”、“碰硬钉子”。客观上讲,人才政策创新确实很难,受制于其他方面改革因素较多,比如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政策,离不开全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个大局。但主观上各地“等靠要”、“拈轻怕重”的思想依然存在。去年省科技厅针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出台了“科技十条”,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社会的好评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鸿忠书记在几次大会上给予表扬,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这就是对症下药、敢于碰硬、开拓创新的生动体现。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在竞相改革的大潮流下,各地一定要树立克难攻坚的意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探深水区,努力在政策创新上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二要对焦难点,破除障碍。今年,省级层面将围绕引导人才向基层和一线集聚,重点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在人才评价机制上,重点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提高工作业绩、服务基层、服务发展占人才评价的比重。在人才流动机制上,重点建立完善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体系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畅通人才向基层和一线流动的渠道。在人才激励机制上,重点完善促进科技人员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创新实施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各地也要认真研究,针对制约当前人才发挥干事创业作用的关键障碍点,大胆创新、探索突破,制定一些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
三要大胆探索,稳妥推进。人才政策创新要注重顶层设计,抓好统筹衔接,坚持问题导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具体来讲,要注重三个接轨:与国际接轨,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引进国外成功经验和做法,增强人才政策的开放度,提高人才政策的国际竞争力;与市场接轨,要善于利用市场的优势创新政策,同时要针对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适时出台相关政策;与人才需求接轨,研究各类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围绕人才引进过程中的条件、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困难、成长中的烦恼和发展过程中高品质的追求,在不同的阶段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措施。政策创新并不高深,关键要接人才的“地气”,例如恩施市卫生部门针对年轻医生难以留住的问题,对年轻医生找本地配偶的给予5000元的奖励,在本地买房的给予1-3万元的补助。这些看似“土办法”,但效果很好。
三、发挥工程项目带动作用,积极推动人才向基层一线集聚
重大人才工程和项目是培养集聚人才的有力抓手。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统包统分的人才政策,农村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生产一线的人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作为人才个体,希望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并不断升值,向工资报酬多、工作环境好、工作匹配质量相对高的地区流动。针对这种情况,除了创新政策外,还要坚持项目推进,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引导作用。
一要大力实施人才工作倾斜基层行动向下推动。我省人才工作十分注重倾斜基层,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到出台加强人才强市意见,从科技副职、院士专家科技创新地方行到博士服务团、倾斜基层“六个一百”,引导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今年,根据楼阳生同志关于倾斜基层再加强的指示,省里集约整合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实施“千名创新人才计划”、“万名创业人才计划”、倾斜基层“双聘双挂行动”等工程项目,目的在于带动市县人才队伍培养开发,引导基层一线急需的人才下沉,优化全省人才分布结构,推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这项工作我们要长期坚持做下去。各地要主动对接省级人才工程项目,按照省市县三级联动的要求,一方面落实好分配给市县的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加强资金保障,确保省级工程在各地“落地”。我们将对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的各个创业人才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认真组织实施倾斜基层“双聘双挂行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认真遴选项目人选,保证项目人选质量。
二要实施工程项目向下拉动。很多地方人才工作进步快、起色大,集聚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关键在于实施了一些有特色、有实效的工程和项目。如武汉东湖高新区“3551”计划、襄阳“隆中对”、鄂州面向企业的“招硕引博”等。但总结已实施的工程和项目存在三个不够:一是聚焦发展、聚焦产业、聚焦人才需求不够;二是统筹不够,项目相互打架。面对这些问题,重点要在人才工程项目的优化、集约、整合、统筹上下功夫。设计和实施人才工程项目,要紧跟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提升、重大发展战略来谋划和确定工程项目的定位,提高工程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聚焦度;要针对人才特点和需求,增强对人才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吸引力;要整合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加强保障,增强人才工程项目的聚合力;要细化目标任务内容、支持管理措施,增强人才工程项目的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三要强化跟踪问效,务求落实。人才工程项目不在多,关健在于落到实处。人才工程项目资金投入较大,社会关注度很高,实施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工程的公信度和对人才的吸引度。目前各级人才工程项目存在落地不够、“虎头蛇尾”、实施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无论是省级层面倾斜基层的工程项目,还是本地实施的人才项目,都要加强跟踪问效,使每一项工程都切实发挥应有的效益。今年,我们将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等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效益情况进行调研评估,各地也要对人才工程项目加强跟踪管理、检查督办,找准问题,及时调整纠偏。例如,省里去年实施的“六个一百”选派了64个重点产业创新团队、7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等。这些团队、急需岗位人选、工作站、基地的工作情况和运行情况怎么样?市州组织部门要定期进行跟踪管理。对那些没有真正到岗、没有发挥作用的,要采取退出措施;对在实施中存在困难的,要加强协调和扶持,不能一选了之,一派了之。对本地实施的人才工程项目也是如此。
四、优化平台环境,切实提高基层一线人才承载力
人才是奔着干事创业的舞台去的。如果基层和一线没有能让人才施展才华、干事创业、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舞台和良好环境,引导人才向下流动,提高基层和一线人才“集聚度”只能是一句空话。近年来,各地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搭建平台,优化服务,营造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承载力不断增强。但与人才的期盼相比,与发达地方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各地除了要积极承接省里各项引导人才向基层和一线集聚的政策和项目外,最根本还是要靠自己,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战略,突出抓好人才发展平台、用人单位和人才发展环境建设。
一要着力打造集聚人才的干事创业平台。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我们的钱没人家多,做不了“千金散尽人复来”的大手笔;特殊政策的吸引力也比不过人家,而且难以做到普惠。我们要突破点对点、间断式的要素供给模式,将工作重点转向打造集人才、产业、技术、资本、政策等各种要素于一体的干事创业平台上,发挥平台联结资源、集聚要素、裂变融合的内生性作用,以平台载体吸引人才,以事业留住人才,以发展成就人才。要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和产业主要集聚地为依托,加快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在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金融财税支持、收入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为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积累经验,努力形成一批人才高度集聚和科技成果集约转化的高地。今年我们将以武汉东湖高新区和武汉未来科技城为重点,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优势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要大力加强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特别是推进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建设、产业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让企业与高校院所结识、结缘、结合、结盟,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研发同步、发展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主体角色不激活、作用发挥不充分,我们做再多工作都将事倍功半。一方面,要强化刚性约束。坚持分类指导,探索制定企业人才发展评价体系,把企业人才开发投入、职工培训情况、人才引进培养情况等,作为科技项目申报、科研经费分配、科技型企业资质评定的必备条件和硬性指标,推动企业成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激励。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探索制定风险补偿制度,引导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入,增强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动力。坚持开展“人才强企”、“人才强校”、“人才强院”等评先表优工作,对人才聚集工作积极性高、成效好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加强人才开发。
三要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向基层集聚的环境。要大力宣传科学人才观,扩大人才政治参与,健全人才奖励制度,积极开展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营造人才备受尊重的人文环境。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容错护幼的创新创业文化,坚持用事业聚才育才,用发展引才用才,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要用新思路、新方式做好新形势下的的知识分子工作,健全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通过休假疗养、实地考察、交流座谈等方式,加强与人才的思想感情联系,妥善解决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营造全心留人的服务环境。最近人民日报报道,河北斥巨资在环绕北京的县市连片打造9万套“人才家园”,以月租金500元的低价吸引“北漂”人才入住,这是一个大手笔。我们要积极借鉴,9万套做不了,我们可以量力而行地积极推进。
五、提升牵头抓总水平,形成集聚人才工作合力
引导人才向基层和一线集聚,既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更要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决定作用。赵乐际部长提出,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要“注重分析人才形势、研究人才政策、服务人才需求、加强人才思想教育、营造人才发展环境”。这五个方面是对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的最新阐述和界定,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围绕这五个方面,创新方式方法,善于用法治的思维和市场的办法开展人才工作,不断推进人才治理体制科学化和人才集聚能力现代化。
一要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人才工作,纵向上看没有底,横向上看没有边,组织部门抓工作决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像珍珠项链那样,把各部门当珍珠,自己当线,牵头抓总就是要用这根线把珍珠串起来,让它们能够闪闪发光。要帮助各职能部门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他们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要充分利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平台优势,健全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分工协作机制、沟通交流机制、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要善于依托社会组织力量服务人才事业。人才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要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人才服务机构健全服务功能,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广泛开展人才派遣、猎头服务、人才服务外包、人员测评以及人才管理咨询等业务。要大胆探索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社会组织承办人才活动、评价人才项目、实施人才工程,用市场的办法推进人才工作。江苏省2012年成立了中青年人才创业促进会,这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全民创新创业的社会团体,人员全部社会招聘,主要承担以民间组织和第三方名义,发布人才创新创业报告和省市县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为中青年人才跨学科研发、科技金融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合作平台;引入工商、社保、销售、税收、专利等第三方“大数据”对人才项目进行全面客观评估,等等,走出了一条依靠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支持人才、评价人才、服务人才的新路子。今年,我们将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建立人才研究院,以及委托省社科联对“百人计划”、“高端人才引领培育计划”进行全面客观评估,这都是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人才工作社会化、市场化的探索。
三要用市场的办法推进人才工作。要增强在市场决定配置人才资源格局中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的意识,学会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开展工作。要加强人才需求、情报监测、项目评估、统计分析等方面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时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这种专业性很强、风险很大的高端项目,就可以引入风投等第三方机构,从市场的视野评价人才,增强评价人才的准确性。要不断改进财政资金支持人才项目的方式,探索建立以风险补偿等金融手段支持科技人才研发和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新模式,“四两拨千金”,撬动社会资本,构建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江苏省2009年以来,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由省财政提供3亿“种子”资金作担保,引导各金融机构以广大10倍的资金投入科技型创新企业和项目,已累计为1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专项贷款37亿元。在这个方面,今年我们要勇于探索,积极破题。
同志们,引导人才向基层和一线集聚,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以事业驱动“凤凰基层飞”,用人才托举“支点”走在前列!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22 恩施人才网-恩才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16001575号 鄂公安备42280102000454号

地址:民族路25号302号 EMAIL:605210222@qq.com

ICP经营许可证:鄂B2-20210109 人力资源证: 恩市人社许﹝2020﹞27号

Powered by 恩施人才网

用微信扫一扫